2021年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育龙单招网没能为大家收集到,但我们提供了往年的单招语文模拟题,大家可以进行了解和备考。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 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解析]讲解:“原型”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指原来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 由“原型”一词,排除ad。“处治”,安排;处理。处罚;惩治。“处置”办理;安排。惩办发落。二者辨析:“处治”指处分,惩治;“处置”,①表示处理,②指发落、惩治。语境需要“处理”义。“融化”常用于文学中。“熔化”常用于物理学,指加热到一定程度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而从火字旁。“溶化”常用于化学,指固体溶解,或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解析]讲解: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此题a项推断缺乏必然的因果关联。b项推断失实,原文只说磁共振成像对某些疾病的检测效果更优于ct,而非“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c项“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的说法缺乏依据。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仓廒(áo) 愀然(qiāo) 彭蠡( lǐ) 小幺儿(yāo)b.丛冢(zhǒng) 宫绦(tāo) 木椟(dú) 汗涔涔(cén)
c.笑靥(yè) 酾酒(shī) 潦水(liǎo) 宿舂粮(chōng)
d.瘐毙(yú) 枕藉(jiè) 尚飨(xiǎng) 哥哥行(háng)
[解析]讲解:a愀qiǎo,c潦lǎo,d瘐yǔ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无缘无故)b.“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这里指声音很轻)
c.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病重将死)
d.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里指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环境的影响)
[解析]讲解:淡然,这里指漠不关心的样子。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解析]讲解:(a强加因果;b“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偷换概念;d“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不合文意)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蹴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b.影星章子怡在演艺道路上本来顺风顺水,风光无限,但是否极泰来,因身陷“捐款门”,她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c. 他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d. 春天的植物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解析]讲解:a中一蹴而就不能做形容词;b中意为坏到极点就来了好处,寓意相反;d中花本来就是活的。
2005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渔业部长表示:由于过去10年的过度捕捞,新西兰红鱼(也称橙连鳍鲑,或罗非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000吨降低到2680吨。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125年前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体长24~42厘米,呈明亮的砖红色,分布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500~1500米的广阔海域,虽头大貌丑,但即使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肉质细嫩,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
可惜新西兰红鱼也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33岁才达到性成熟,目前发现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同时,这种鱼虽然分布广,但繁殖率很低,又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寿命如此长的鱼类被过度捕捞,必然形成巨大的空当。
全世界最多时有约30个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但此地自70年代末开始捕捞,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然后是澳大利亚圣海伦斯山附近,1989年5月当地报纸称“海底遍地是金”,仅仅30个月后新闻就变成“拯救罗非鱼已经太迟了”。20世纪80到90年代全球每年捕捞6万吨新西兰红鱼,以致处理和储存设施不足,造成巨大浪费。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现在全球30个此类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捞量已超过100万吨。
实际上,与近海大陆架资源完全不同,对深海鱼类的研究手段至今仍非常有限,我们对深海食物链失去新西兰红鱼后会怎样还一无所知,深海捕捞还会破坏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海底沉积物。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很多生物将在我们还未见过之前就被破坏。海洋中70%的地方没有鲨鱼也并非好消息,科学家们现在相信鲨鱼无法在3000米以下生活。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蒙蒂·普利德教授说:“鲨鱼显然全部在人类能捕猎的范围内,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受过度捕猎的威胁。”
如果合理利用,海底生物已经贡献出宝贵的商业价值。利用浅水生物已制造出能治疗滤过性毒菌感染的海绵核苷,绿水母蛋白质也颇受遗传工程学家青睐。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在数万种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中寻找有用成分,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已经进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还有人在研究用称为竹珊瑚的深海生物作为人工骨骼,法国sederma公司用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制造能随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热液喷泉细菌的耐热dna复制酶也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圣地亚哥的diversa公司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另一种耐寒的脂肪分解酶可用于清洁剂。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夏威夷的koya usa公司甚至直接出售海底的水,它的网站宣传说这种水含有丰富的矿物和微量元素。现在,从915米深处抽取的水经淡化后,以5美元一瓶的价格在日本出售。 (节选自吴戈《深海的陌生空间》)
下列关于“新西兰红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在125年前,即1880年,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头大貌丑,体长24~42厘米,且呈明亮的砖红色。b.新西兰红鱼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它33岁才达到性成熟,由于性成熟时间较长,故繁殖较慢。
c.它的肉质细嫩,即使是经过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如此,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这是其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的重要原因之一。
d.这种鱼分布海域广阔,繁殖率很低,且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解析]讲解:“寿命可达150年之久”错误,前面有“目前发现”的限制。见第2段。
关于阅读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文章的主旨比较复杂,领会主旨要顾及文章内容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浅表化。b.查辞书,要掌握使用方法,还要注意细心分辨、酌情抉择,根据所阅读的文本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张冠李戴。
c.引申式心得是因原文而得的启发、收获,重在对原文思想内容的解释、阐发,发掘原文蕴含的意义、感情等。
d.圈点的符写以线条简洁、醒目为宜。至于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有严格的规定。
[解析]讲解:查辞书也是一门学问,要逐渐掌握其精髓。
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下列各项中,“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b.“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解析]讲解:a项,“世界末日”是指地球会彻底毁灭;b项、c项、d项中的“世界末日”这是指人类梦魇和现实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解析]讲解:a项“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原文中只是说“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配糖体”,“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所以a项可以排除。b项“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只提到“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并没有说它的安眠物质也是配糖体,因而b项也可以排除。d项“目前……‘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原文最后一段中提到“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说明这种农药还没有研制出来。至于“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睡眠阻断剂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原文中有“实验结果”,说明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也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