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育龙单招网没能为大家收集到,但我们提供了往年的单招语文模拟题,大家可以进行了解和备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成功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b.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打字通输入法易学、好记、快速、规范的特点,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项目,同时作为电脑基础教材,进入大学、中学、小学的必修课堂。
c.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非典”被控制住了,人们的心理暂时得到了平静,可是,谁能担保它会不会卷土重来?
d.美国有关情报部门日前承认,两架中国战斗机在一架美国电子侦察机与其中一架碰撞之前曾向它发出过警告。
[解析]讲解:b.在“易学”前加“具有”;c.“会不会”改为“不会”;d.“它”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
[解析]讲解:d,范围不当,绝对化;“历史上都不固定”错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搭讪(shān) 哽咽(yè) 扣人心弦(xuán)b.联袂(mèi) 跻(jǐ)身 叱咤(zhà)风云
c.溯(shuò)源 装帧(zhēn) 针砭(biǎn)时弊
d.灼(zhuó)热 悄(qiǎo)然 浮想联翩(piān)
[解析]讲解:a选项搭讪(shàn)扣人心弦(xián)错误,b选项跻身(jī)错误,c选项溯源(sù)错误
下列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亚父者,范增也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讲解:c为被动句,其他为判断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日,在美国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手势识别成为人机交互新技术的一个亮点。b.东芝公司的手势识别系统还不够完善,比如,还无法准确判断,哪些是特意的动作,哪些是非故意的动作。
c.ipoine 3d系统的核心是一个识别设备,它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从而达到遥控的目的。
d.手势遥控技术使用之前,电脑、电视和其他电器与人类的交互作用主要依赖于键盘和遥控器。
[解析]讲解:c原文是“将信息传送到电脑,系统收到人在屏幕前所做手势的信息后,便会做出相应反应”,而不是设备。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松驰 谈笑风声 b.熨贴 金榜提名
c.诀择 仗义直言 d.安详 泾渭分明
[解析]讲解:松弛 谈笑风生 熨帖 金榜题名 抉择 仗义执言
下列对成语中涉及的人物主角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楚歌(项羽)、初出茅庐(诸葛亮)b.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
c.纸上谈兵(赵括)、入木三分(王献之)
d.指鹿为马(赵高)、卧薪尝胆(勾践
[解析]讲解:入木三分(王羲之)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时,我的心中只有一片安谧、温柔,不知道什么叫忧虑,什么叫复杂?b.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c.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d.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解析]讲解:a项无疑问语气,不应加问号。b项后引号前的逗号改为句号。c项冒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处应用破折号。
选出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 )
a.贮藏 冰雪 滑润 粗糙b.绛囊 红星 大小 裂片
c.龟裂 阳历 记载 宫廷
d.焦核 嘲讽 白色 耀眼
[解析]讲解:全是并列式构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是( )
\r\n全部工作是手工, 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 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磨擦, 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 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 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r\n a.只有 但是 也 因为 那 b.只要 可是 还 因为 那
\r\n\r\n c.只有 可是 还 所以 那 d.只有 可是 还 因为 那
\r\n[解析]讲解:由第一句的开头和结尾可知第一个空填“只有”。二、三两空根据语境选择“可是……还”关联词语。第四个空句意是因果,后面解释前面,用“因为”。最后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