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育龙单招网没能为大家收集到,但我们提供了往年的单招语文模拟题,大家可以进行了解和备考。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时常听到下面这种议论,觉得非常错异:“是的,在理论上的确不错; 在实际上又将如何?”仿佛理论 会话上必须的美丽的辞句, 绝不是要把它适合实际的!…… 我, 我懂得了我所思索的事情,我再不能不依了我所了解的情形而做。
a.但 但是 却 至于 只要
b.但 只是 可 至于 只要
c.但 只是 可 关于 一旦
d.但 但是 却 关于 一旦
[解析]讲解:本题关键抓第二、四两处。“只是”很容易确定,排除ad,第四个横线处是要谈到自身的看法,应该用“至于”。
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b.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翻译:(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腐朽。
c. 举类迩而见义远。
翻译:举的是近旁事类,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d.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翻译:况且调动我的官职就像摇动树让枯叶落下来一样容易,可是(你父亲却)坚决不肯出力,为什么呢?
[解析]讲解:此句翻译存在几种解释,不定。(1)就是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2)(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的失败。不管哪一种,“腐朽”解释不准确。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b.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解析]讲解: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可知选项d正确。从文章第一段可知,苯酚使雌蛾生产出的虫卵变小,而不是萎蔫病毒,因此选项a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苯酚因为使萎蔫病毒丧失杀伤力,从而使蛾幼虫免遭萎蔫病毒的杀伤,而不是“苯酚作用于蛾幼虫”,因此选项b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c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因此也错误。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
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解析]讲解:(对“植物睡眠”这一概念在文章第一段中已做了解释了,注意将作者用的实例阐述提升到理论层面上。)
下列属于沙尘暴形成的最根本要素的一项是( )
a.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温润的季风。b.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c.大片干旱、荒漠地区恰在西风带上。
d.人类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讲解:原文中找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无耻滥言 流览一遍 漫山遍野 怙恶不悛b.括不知耻 气喘嘘嘘 化学反映 抛地有声
c.记忆尤新 莫衷一是 缀句成文 专程谒见
d.惴惴不安 敷衍塞责 招摇撞骗 苦心孤诣
[解析]讲解:a无耻谰言 浏览一遍 b恬不知耻 气喘吁吁 化学反应 掷地有声 c记忆犹新
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下列各项中,“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b.“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解析]讲解:a项,“世界末日”是指地球会彻底毁灭;b项、c项、d项中的“世界末日”这是指人类梦魇和现实
选出下列句子属于复句的一项:( )
\r\n⑴.无论什么人,都没有理由违反我国的法令制度。
\r\n⑵.大家都注意到,吐温先生对那桩交趾支那的伪证案保持缄默,似有隐衷。
\r\n⑶.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了。
\r\n⑷.白杨树实在太不平凡了,我赞美白杨树。
\r\n⑸.如果抹杀这些差别,不顾劳动成果如何,进行平均主义的分配,那怎能使人愿意多劳动呢?
\r\n⑹.有时我常想:他对我的热切希望,不倦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解析]讲解:单句只有一套主谓宾,复句不止有一套。
\r\n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r\n
\r\n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r\n
\r\n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r\n
\r\n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r\n
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r\n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r\n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r\n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r\n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解析]讲解: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仔细核对全文可以知道“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非是原因之一。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十年的研究。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解析]讲解: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关联词的考查本就是这种题的考查重点。结合着自己的理解,作出准确的判断。b项范围扩大,潘教授等人的计算只是针对北京市人群的计算。c项“客观因素”错,于文无据。d项“只有……才”错,pm2.5浓度升高不止扬尘这一个影响因素。